照劇中人小王子瑪米留的看法,冬天宜講悲傷的故事。於是他就開始講個「關於鬼魂和妖怪的故事」給母后聽。「從前有個人,」他說:「住在教會墓園附近……。」然而故事並沒有「講」下去,倒是接著「演」出來了,而那妖怪不是別的,正是他父王心中的忌妒和猜疑。話說西西里國王雷昂提和波西米亞國王波里希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至交。波里希尼來訪舊友,雷昂提竟疑心他和自己王后荷麥妮有染,突然之間大動肝火,不僅聽不進群臣的諫言,甚至還褻瀆阿波羅的神諭。短短期間之內,他的大臣跟著國賓逃亡、王后繫獄,傳出噩耗、初生的小公主遭到拋棄、小王子思念母親而病死,成了冤魂。悔之已晚的雷昂提竟是那住在教會墓園附近的人!
(這段描述讓我想到菲力普.普曼的發條鐘,魔幻寫實的筆法融合了作者與讀者,化去敘事者強勢的主導。也讓我想起一本書:「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大概叫這個名字吧,皮藍德婁寫的。很超現實的味道,兼有鬼魂的出現。)
到此為止,這齣戲描述妒火之害,令人想起莎翁的另一齣戲《奧賽羅》;然而奧賽羅是受到別人的攛掇與構陷,雷昂提卻顯然咎由自取。
(我發現莎翁的故事裡,妒火常是一切悲劇的起點與肇因)
不過這個冬天的故事,倒有夏天的結局。被丟在波西米亞岸邊的棄嬰小公主(取名葩蒂妲,意思是「遺失者」)經牧羊人拾回收養。十六年後,亭亭玉立,而且和王子福羅采相愛。經過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之後,相關角色都回到西西里,父女團圓、朋友和好、君臣重逢;就連原來以為死去的王后荷麥妮也奇蹟似的以活人現身。相對於前半齣的死亡悲劇,後半齣像是慶祝重生的喜劇。
莎士比亞晚期的劇本,多是這樣的「悲喜劇」(tragicomedy):除了本動畫系列另一齣《暴風雨》之外,還有《辛白林》、《泰爾王子培瑞科里》。它們又稱「傳奇劇」(romances),共同的特色是「奇」:先是主角受難,歷經滄桑終於由剝而復,最後是大團圓、大和解。怪誕的情節淡薄了寫實意味,卻厚實了戲劇成份。本劇劇尾,眾人揭視王后荷麥妮的雕像,正紛紛品頭論足之間,那看似鬼斧神工的超絕藝術作品竟然一變而為活人!這時所有觀眾──無論舞台上或舞台下──才知道已被矇騙了十六年。這是莎翁最令人驚嘆,也極為動人的戲法之一。
成就這些奇蹟的,是時間。莎士比亞創造了時間這個角色,讓他以劇中人物出面,連貫全劇上下兩部。這似乎意味著時間可以彌補人間的悲劇,撫平傷痕,但仔細玩味,卻又不盡然。畢竟,王子瑪米留已死,無法復生,而驟然面對著自己朝思暮想王后的「雕像」,雷昂提說,「荷麥妮沒有這麼多皺紋,/根本不像這麼老」,沉痛的提醒觀眾時間帶來的變化。十六年的光陰,刻劃在人身上的豈止皺紋而已,影響所及更豈止荷麥妮一人!
(時間的確是造化的最佳代言人,傷口癒合需要時間,成長也需要時間。)
動畫版以偶人演出,生動活潑。冰雪籠罩、寒氣逼人的西西里之冬和花團錦簇、色彩繽紛的波西米亞之夏,形成強烈的對照。「剪羊毛節」那一段,帶來了熱鬧歡樂,喜慶氣氛極為濃郁。就連扒手奧脫可樂也載歌載舞,喜感十足──雖然新歷史主義學者告訴我們,他代表莎士比亞時代社會變遷下失業的可憐流民。
(卡通「阿拉丁」的主角阿拉丁,不也正是扒手?)
除了()內為個人碎碎念外,餘皆引自網站:http://www.pts.org.tw/~prgweb1/cartoon/shakespears_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