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中文人,但會留心到這試讀本純粹是因為看到封面寫:



◎NASA播放給外太空生物聽的音樂中即有一首為古琴曲



◎二○○三年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把古琴和外太空生物做連結,還扯到NASA,真酷!



然後,一翻開,從第一句到結束,不知不覺的連著看,並且開始想,圖書館借的到嗎?然後,發現它的出版日是2009年2月,多麼的讓我稍稍的傻了下。



一個瑞典女孩來到北大學中文,學習古琴的過程,著實有趣。



其中涵蓋著歷史背景,有股很強烈的吸引力。



裡頭有句話強烈的衝擊著我的內心:自古以來,古琴都被視為面對自我的「一面心靈鏡子」,是一種自我抒發而非娛樂大眾的樂器



在怎樣的時代與文化背景下,樂器的存在不是為了娛樂大眾,而是成為自我抒發?若能以西方的實用角度來迴看中國文化裡的這個部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篇16頁的試讀本讓我想起了一首詩。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在竹林裡默默彈琴叩弦的人,流洩在月光下的情思,透過詩詞,傳載至今。



同樣,另一段我也頗有感觸:



~在古琴教學中絕不鼓勵我行我素。沒有新的指法,新的反思,從頭到尾都得聽從和仿效老師,至今如此。直到完全掌握,融會貫通,自身與之渾然一體。如果你有朝一日也有幸達到如此境界的話,方可談及自由創造。一位傳統的中國老師在學生學成前,不會給他自由發揮的建議。~



讀到此,想法是:這種文化傳承本就有其模式。



緊接下一段,深刻的認同:



~中國的文化遺產,無論音樂詩歌還是藝術,都原封不動地得以傳承保留,令人嘆為觀止。人們從未放棄過傳統,那些發展變化都發生在一定範疇內,因而保留了古老的東西。沒有嚴格的規範,中國的許多最奇妙的藝術形式很可能早就失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um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