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到處悠然
能夠此心到處悠然,是種境界。上智與下愚可以達成,雖魏晉時人語「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仍無忘乎歐陽修.秋聲賦所言: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翻譯引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817346
唉!草木沒有情感,季節一到尚且飄落凋零,
人是動物的一種,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
有無限的煩憂刺激他的心思,有無限的事物勞累他的形體。
費心勞神,就必定會損傷他的精力,
更何況常常要思考自己能力辦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然會使他紅潤的容貌變得衰老,烏黑的頭髮變得斑白。
為什麼要用自己不如金石的體質,去跟草木爭榮比盛呢?
想想是誰對自己造成傷害,又何必怨恨淒涼的秋風呢!」
用一句簡單的俗諺來比喻,大概就是「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坐那個馬桶」?
但個人找尋辭典發現「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的「宜」字,翻譯的解釋是「當然」,但其實並未有相近的解釋與用法。個人認為「宜」合該是「易」字的假借,作者歐陽修使用「宜」字,實則乃「易」字,可解釋為使得、更易。較合理的翻譯為: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音同「一」,黑色)然黑者為星星
:(因為常常要思考自己能力辦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使得紅潤的容貌變得衰老,烏黑的頭髮變得斑白。
以上為個人說法,提供參考。